认识自己,才能放下自己(深度好文)
公众平台: 马槽中的婴孩
某天,你从睡梦中醒来,
是否曾怀疑过存在的意义:
我是谁?
我是一个怎样的人?
什么决定了我是我自己?
……
苏格拉底说,
哲学就是“认识自己”。
哲学,并不空洞,
它是一种思考事物的方式,
它属于任何人。
哲学的意义在于,它告诉你,
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,
每一个“幼稚”的想法,
都可以探寻背后隐藏的世界,
而这或许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,
可以从日常的点点滴滴,
窥见生命的奥秘。
我们往往没有弄清人生什么最宝贵,而把那些次要的看得太重要了,把你的全部力量都用在那里,结果呢?得不到,你痛苦;得到了,也会慢慢变为虚空。
但智慧并不是聪明、知识、经验就能囊括的概念,智慧的人一定是善于思考以及发现自己不足的人!
正如老子所说:大智若愚,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!
同样,若想拥有智慧,就必须认识自己。
我们都曾在心里给自己定位、给自己打分。
也觉得自己有爱心、善良、诚实、孝顺......总能看到很多优点,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缺点,故常常自我感觉良好。
事实上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,却很难认清自己的不足。
1
有一次去了一家养老院,一位老爷爷说道:“真的特别害怕过节日,一到节假日,就有好多人来“献爱心”,把我们推出来,给我们洗脚。
刚洗完回去,还没等休息,又来一拨人献爱心,又推出来给我们洗脚,就这样一天要洗七八次,根本没法休息。”
我们原以为自己在献爱心、做善事。但却忽略了老人们的主观感受。自认为做了善事,却并没让他们觉得开心和幸福。
因为,我们总是在自己的想法里生活,拿着自己的观念去对待别人。
我们觉得去养老院就是献爱心,给自我定位在关爱者的角色,却没想过自己是被关爱者。
去向老人们学习和请教,古话常说: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。”在他们身上经过岁月沉淀而留下的智慧和经验,我们却没想过去请教和学习。
如果我们能够以被关爱者的角色向老人们学习和请教,他们一定会很开心地分享自己宝贵的经验。在这样的过程中,他们能感受到被需要,心里也会特别温暖,并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。
但是很多人会说,我去养老院关爱老人、帮助老人了。仔细想想真的是在关爱老人吗?就如那位爷爷所说,人们并不是来关爱老人,而是流于形式的走过场,给老人们洗个脚,拍张照,然后就走了......
这真的是在关爱他们吗?与其说是关爱老人,还不如说是在树立自己,彰显自己。
出去以后会说:“我去养老院了,我帮老爷爷们洗脚了......”
然后抬高自己,树立自己,就这样给自我评价的分数很高,但其实对于对方来说,并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关怀,反而给对方带来很大的负担与不便。
2
人们往往发现不了自己,也不能准确地认清自己。所以,我们应该多听取他人的评价和意见,来省察自己。
故若想了解我们自己,不是凭着自我定位,而是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。
每个人都有自我评价,或许80分,90分。
也会有他人评价,或许60分,70分。
当别人对自己评价的分数没有达到自我期望时,会伤心、生气、痛苦、愤懑......
这些情绪其实并不是因为别人给我们打的分低了,而是因为我们给自己打的分过高了。
骄傲的人,自我评价的打分很高,因为不认识自己,所以总是藐视和埋怨身边的人,也因此很痛苦。
而谦卑的人,自我评价的打分很低,因为能够时常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,所以能够常常充满感谢和幸福。
3
人的痛苦分两种:一种是现在的痛苦,另一种是过往的旧痛。
过往旧痛,不过是脑中残存的记忆,影像,为什么会痛苦?
那是因为人总是放不下,尤其是夫妻之间的陈年旧账,似乎一辈子都算不完。从几年、或几十年前第一次出现愤怒起,就没完没了,到现在还继续抓着不放。但这不是很久以前的事吗?它已成过眼云烟,为什么还继续受苦?
因为如果放下了那个痛苦,等于放下了多年来所有的人生剧本,以及使自己长久以来的想法和做法合理化的原因。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生起气来,就习惯性地去「翻旧账」,就习惯歇斯底里地把以前的愤怒、不愉快再「重温旧梦」一番。
换句话说,我们并不是放不下旧伤,而是不认识自己的面目,所以不能放下。因此明白这点非常重要。
所以拿着自己的标准,来衡量对方,结果就是使自己与他人常常陷入痛苦之中。当认识自己之时,才能放下自己,也能宽恕别人。
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,
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?
(马太福音 7:3)